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讲清汾酒与茅台的关系︱汾酒百贤049:马烽

  • A+
所属分类:汾酒百贤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学流派,但大部分很“高大上”,主要成员也都是一些文人士大夫。到了现当代文学时代,出现了一些“草根作家”,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为老百姓写作。其中最著名的流派叫“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形成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代表作家为“赵马孙西胡”。

赵,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马,马烽。西,西戎。马烽代表作《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西戎合作的代表作:《吕梁英雄传》、《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孙,孙谦。代表作《伤疤的故事》、《黄土坡的婆姨们》;

胡,胡正。代表作《摘南瓜》、《汾水长流》。

没捞一分钱,

没要一间房子,

没长一级级别,

没提过一个错误口号,

没整过一个人。

马烽

马烽是“山药蛋派”的第二号人物,也是山药蛋派作家中最大的官,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个忠诚:对党忠诚,对农民忠诚。在中国作协卸任离开后,中国作协对其评价是“五个一”:没捞一分钱,没要一间房子,没长一级级别,没提过一个错误口号,没整过一个人。他去世后,一位诗人拟了一副挽联:鞠躬一头老牛;尽瘁两袖清风。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参加抗日战争以后,不论在战斗部队还是党政机关,仍然是在农村活动。后来又多年从事农村工作。从土地改革到合作化运动,我都参加了。可以说和农村接下了不解之缘,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我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我熟悉他们,热爱他们。为他们的忧而忧,为他们的乐而乐。我甘心情愿为他们服务。我写作,心目中的读者对象就是中国农民及农村干部。至于其他读者喜欢不喜欢读,我不管。只要我心目中的读者对象乐意看、乐意听,我就满足了。”

马烽下乡

“我不去干涉你们年轻人走什么道路写什么书,但是我这辈子能走出来,是共产党给的,共产党好比我的老板,你每月领着老板的饭钱,就要给老板做事,不做事,还坏事,你该不该?既然参加了一个政党,又不是为了投机,该不该对党忠诚?”

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文人知己?

马烽(右)与孙谦的战友情

马烽与孙谦是在一起工作时间很长的老同事老朋友。他俩在一起战斗、工作的时间长达近50年。两位作家同在一条战壕里抗日,同在一条战线上奋斗、同在一个排里当兵,同在一个单位里工作,又常常一起下乡深入农村生活、一起住招待所住宾馆、一起合作写电影剧本。他俩往往是两人一起下乡,一个农会两把椅子,马烽坐一把椅子,孙谦蹲一把椅子(孙谦爱蹲着),与老乡谈心;到了农田里,马烽坐在田埂上,孙谦蹲在田埂上,与农民朋友共话农桑。有时候又是马烽执锄,孙谦把锨,与老乡共同劳动,他俩一起在文联、作协工作40余年,办公室也是一人楼上一人楼下紧相连,孙谦在楼下,马烽在楼上。马烽在办公室走走,脚步重一点,孙谦就可以听到,孙谦在楼下写作,咳嗽一声,马烽就可以听得。夏天开着窗户,楼上楼下可以互相闻到彼此抽烟的烟味儿。有时马烽写累了,或者构思某个作品时,就跑下楼来与孙谦商量一番,要不就一起拉拉闲,抬抬杠,大笑一阵子,是为休息。他俩办公室一上一下是近邻、宿舍又一左一右是老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住西院,孙住东院,是紧邻。

六十年代孙谦、马烽在刘胡兰陵园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马、孙一起搬进新居,又是马烽住东边的一套,孙谦住西边的一套,仍是紧邻。厨房的盘碗碰撞之声,咳嗽说话之声,可以互闻。几十年孙不离马,马不离孙。马、孙共同合作了电影《高山流水》、《泪痕》、《几度风雪几度春》、《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山村锣鼓》。

孙谦1996年在医院病危之际,脑子虽还清醒,但已不能言语时,他与马烽还有幽默的“对话”。马烽为了解除孙谦的病痛,就想着法儿给他讲故事。讲多了,未免重复。已经不能讲话的孙谦就勉强地微笑着抬手冲马烽伸出三个指头。马烽这才明白一个故事给老孙重复讲了三遍,连忙换新故事讲来。孙谦病危已到不能说话的地步,还向马烽伸出三指,意在笑马烽说话的多次重复,仍然不乏幽默。更加说明两位老友的友情之深厚,交往之随心。

汾酒可以算是茅台酒的祖师爷

马烽为汾酒留下了一篇文章和一幅字。文章,是马烽为《杏花村里酒如泉》一书写的序言;字,是马烽和孙谦共同为汾酒创作的一首诗:“才饮他乡酒,复尝杏花香。取得汾州曲与水,五湖四海皆吾乡。”讲得都是汾酒与茅台酒的源流传承关系。

杏花村里酒如泉

马烽

我的老家是孝义县。我的童年是在汾阳县度过的。汾阳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小时候我就听说过不少汾酒和杏花村的动人传说。那时候只知道酒是辣的,对汾酒的好坏并不感兴趣,着迷的是那些优美的传说。我听了一遍又一遍,脑子里时常萦绕着那些神话故事,其中的人物也是活灵活现的。

马烽书法作品 汾酒博物馆藏

全国解放以后,汾酒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每逢听到中外朋友赞美汾酒以及汾酒配制成的竹叶青时,自己也不由得产生一种荣誉感。我知道汾酒过去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金质奖章。但八大名酒中誉满全球的首推茅台,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两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了贵州的赤水河,自然也参观了茅台酒厂。据酒厂的负责人介绍,茅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汾酒可以算是茅台酒的祖师爷,因为最早的茅台酒厂介绍由汾酒的酿造师到赤水河创建的。听了这种介绍,更使我增加了一种荣誉感。我这么说,毫无贬低茅台的意思,实际上是各有千秋,或者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不过这也证明了汾酒的历史比茅台更古老。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当我得到《杏花村里酒如泉》这本书的原稿时,很有兴致地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当然主要是因为内容丰富,文笔顺畅之故。

以往,我曾不止一次地去杏花村汾酒厂参观过,也看过一些介绍汾酒、竹叶青的文章和小册子,但都比较零碎。这本书则较完整较系统地对汾酒和杏花村做了全面的叙述。这是一部汾酒厂的厂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酿造业的发展史。中心说的是酒,实际是写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科学、文化的卓越贡献。书中对一些优美的神话传说,做了合理的解释;对一些现实的生活做了忠实的描绘;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了必要的考证。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历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杜牧写的,也有人认为是出自另一人之手;有人认为诗中所说的“杏花村”就是汾阳杏花村,也有人认为指的是别的什么地方的杏花村。如果诗人在世,一问便知端底,可惜作者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这就只好依据所能找得到的历史资料加以考证了。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是持肯定态度的,除引证了一些论据外,也做了合乎情理的推断。我认为这种推断是有道理的。但我并不认为只要证明这首诗是杜牧写的,诗中的“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阳杏花村,因而汾酒就身价百倍,反之就黯然失色。汾酒之所以有名,主要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的优点和特色。而且在古老的年代里就有了这种优点与特色,这一点是有历史记载可查的。那么究竟在多少年以前就有了汾酒呢?对于这一点也是众说纷纭。本书作者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是产生于一千五百年以前。就这个问题,同样也提出了一些论据与合乎情理的推断。我认为这一点也不无道理。当然,所有这一切并非定论。在今天“百家争鸣”的气氛中,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如果有人提出了更加可靠的论据,更加合乎情理的推断,重新修改这些说法也还来得及。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还写了解放后汾酒厂发展壮大的经过,以及采用科学的方法在质量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和发扬汾酒特长的过程,并且介绍了一些平凡而高尚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模范人物,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方面,汾酒厂是我省较早建成的大庆式的先进企业——就是在“四人帮”横行的那些岁月里,他们也是挺着腰杆斗争过来的,就这一点也是值得大加赞扬的;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积累资料的方法。有了这些宝贵的资料,免得过若干年后,这一段历史又要别人费力气加以考证。

我不是品酒专家,历史知识也有限,读了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教益。东拉西扯谈了以上一些意见和看法,不能算是本书的序言,只能算作第一批读者的读后感。

马烽

一九七八年六月于太原

附:山药蛋派作家西戎、胡正为汾酒题词

西戎题词 汾酒博物馆藏

胡正题词 汾酒博物馆藏

作者:任志宏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