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艺决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汾酒百贤010:贾思勰

  • A+
所属分类:汾酒百贤

中国是一个被酒文化浸染的国度。从甲骨文、诗经、李白、杜甫、杜牧一直到四大名著,酒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无酒不成史,无酒不成诗”。但是相对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酒诗词、酒故事,关于酒类工艺的科学实证研究,却少的可怜。中国酒业6000年,在前5000年中,全面介绍中国酒工艺的、相对科学全面的著作,只有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贾平凹有联云:“龙生一子惊天下,猪生一窝拱墙根”。虽然只有一部《齐民要术》,却解决了6000年中国汾酒史的核心技术和工艺问题,解决了800年中国白酒史的核心技术和工艺问题。贾思勰对中国酒业的贡献,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1、贾思勰养羊

贾思勰是山东寿光人,曾任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高阳郡太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农学家。约在公元533—544年间,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贾思勰出身书香门第,又当过地级市的最高长官,却是位“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的科学家。他的农业调查,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引经据典,而是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所以,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

贾思勰的农业调研主要集中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写有:“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所亲见,非信传疑”。表明贾思勰所亲见的农园作物已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

为了验证养羊的方法,贾思勰竟然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搞实验。对种地,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

因此,《齐民要术》是科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秦汉到南北朝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2、神曲与笨曲

“曲是酒之骨”,也是中国酒最大的特色之一,被日本科学家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齐民要术》中的曲有神曲和笨曲两种。神曲其实就是小曲,大部分曲饼直径5厘米左右,厚度2厘米左右;笨曲则是大曲,方型,四边23厘米左右,厚度5厘米左右。

书中记载的曲的制法有十种。其中,神曲7种。一,作三斗麦曲法;二,又造神曲法;三,又曲神法;四,又作神曲方;五,河东神曲法;六,卧曲法;七,作白醪曲法。

笨曲3种。一,作秦州春酒曲法;二,作颐曲法,三,大州白堕方饼法。

总体来说,十种制曲的方法大同小异。神曲要细致一些,笨曲比较简单。

(1)原料选择配比。原料大多是小麦。神曲,是熟料和生料混合;笨曲,只用熟料。

(2)曲房标准。用草屋,不用瓦屋。要打扫干净,不能肮脏, 不能潮湿。

(3)制曲人选择。神曲要用童子。取水人为儿童,要穿黑衣服;制曲人也要儿童,要清洁者,有污秽者不能用。笨曲要用壮士,脚踏。

(4)曲房区划。在地面预先划出长形放置饼的窄道。四边划出四条通道,供制曲人走动。

(5)制曲时间。神曲要求在农历七月初七至七月二十日。笨曲七月到九月都行。

(6)制曲仪式。选配五个曲王,制曲主人为主曲王,主曲王不可由客人或奴仆代替。曲王持碗,碗中盛酒、脯、汤饼。主曲王读《祝曲文》:

东方青帝土公、青帝威神,南方赤帝土公、赤帝威神,西方白帝土公、白帝威神,北方黑帝土公、黑帝威神,中央黄帝土公、黄帝威神,某年、月,某日、辰,敬启五方五土之神:

主人某某,谨以七月上辰,造作麦曲数千百饼,阡陌纵横,以辨疆界,须建立五王,各布封境。酒、脯之荐,以相祈请,愿垂神力,勤鉴所领:使虫类绝踪,穴虫潜影;衣色锦布,或蔚或炳。杀热火焚,以烈以猛;芳越薰椒,味超和鼎。饮利君子,既醉既逞;惠彼小人,亦恭亦静。敬告再三,格言斯整。神之听之,福应自冥。人愿无违,希从毕永。急急如律令!

祝三遍,各再拜。礼毕开始制曲。

做神曲仪式需要这么隆重。笨曲则不需要。

(7)制曲。神曲大部分用手团;笨曲大部分用脚踏。制好之后并排放于窄道上,当晚做完,不得过夜。

(8)封门养曲。曲房须用木板门,制曲结束后,闭门以泥密封,不使漏风。

(9)翻曲。通过七天后,开门,将曲饼翻转,仍置原地,复以泥封门。

(10)堆曲。到第二个七天,将曲饼集中成堆,仍以泥封门。

(11)装瓮。到第三个七天,将曲饼盛在瓮中,以泥封瓮口。

(12)晒曲。到第四个七天,将曲饼从瓮中取出,中间穿孔,以绳穿之,晒于日光中,晒干后贮存备用。

整个神曲制曲过程须用28天,笨曲21天即可。

(13)用曲量。神曲类一斗曲,杀米少则一石八斗,多至四石,即用曲量与原料米的比率为1:18-40,亦即用曲量占原料米的5.5-2.5%;笨曲类一斗曲杀米仅六七斗,其比率为1:6-7,即用曲量占原料米的16.6—14.3%。3、穄米酎酒与黍米酎酒

《齐民要术》中共记载了43种酿酒方法。其中只有两种为固态发酵:穄米酎法、黍米酎法。这两种酿造工艺其实是一种。工艺没有什么差别,原料略有差异而已。穄米和黍米都属于“黍(糜子)”。穄米为粳糜子,不粘;黍米为软糜子,粘性。糜子,民间又叫“黄米”。穄米,为“黄米”;黍米,为“软黄米”、“软米”。

其酿造工艺如下:

(1)用曲量:如果用笨曲,曲一斗,米六斗,用曲量为16%左右。神曲用量明显要少,根据经验掌握。曲要研成末,用细筛筛过。

(2)用水量:六斗米,用一斗水。用水量是这种酿造工艺的核心要素。相比较书中其他酿造方法100%甚至更多的用水量,16%的用水量相当于“不入水”。这就是固态发酵。

(3)润料:米要淘洗干净,浸泡一个晚上。

(4)粉碎:第二天早晨,把浸泡一个晚上的米稍加粉碎。

(5)煮粥:把粉碎的米,用簸箕把粗的簸掉,留下少量的米粉。

(6)蒸米:把粉碎的粗米放在锅里进行干蒸。

(7)拌曲:把蒸熟的粗米倒出来,晾凉后拌曲,要求拌匀,放在瓮中。

(8)融合:在煮好的粥晾到35—40度,与人的体温差不多时,把粥倒入瓮中。然后反复捶打,努力使粮、曲、水完全融合在一起。

(9)分离:把捶打好的酿造材料掰成小块。然后在瓮上盖上盆子,用泥密封,不可漏气。

(10)发酵:正月酿酒,可在五月下大雨后的夜晚打开,检查发酵。这是瓮中已经有了清亮的酒液,味道很不错,但还没有成熟。检查之后,继续用泥封住。

(11)后发酵:到七月,发酵就全部完成了。然后把瓮中的酒接出来,是为新酒。然后进行陈酿。在陶缸中陈酿三年也不会酸败。是《齐民要术》40多种酿造工艺中保质期最长的。

(12)酒糟:这种工艺的粮糟比只有10%。一石米,一斗糟,而且全部沉淀在瓮底,如同石灰结成块状,很硬。

(13)酒色:新酒就如麻油一样,酒度很高(不是蒸馏酒,酒度高,是相对其他酿造方法而言)。平常能喝其他酒一斗的人,这种酒只能喝一升半,饮三升就会大醉。《水浒传》中“三碗不过岗”的说法,其实是从《齐民要术》中引申出来的。

(14)美誉度:“得者无不传饷亲以为乐”。能够得到这种酒的人,都以分享给亲朋好友为乐事。

(15)品鉴须知:如果给人饮这种酒,需先问他酒量,减量给他酒。如果不告诉他此酒的饮用法,他会因贪杯而不能自节,可能会喝死人。此酒一斗,可以醉20个人。4、山西是粟黍农业之源

黍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有粳糯之分。其生长期短,耐旱、耐瘠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生产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黍蛋白质含量一般在12%左右,最高可达14%以上;淀粉含量70%左右,其中,糯性品种在67%以上,粳性品种在72%以上;脂肪含量3.6%上下。此外还含有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6、B1、B2等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钙、镁、磷、硒及铁、锌、铜等矿物质元素。

粟黍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农作物,黄河文明又可以称之为“粟黍文明”。粟,就是小米,是古代先民的主食;黍,就是糜子,主要用来酿酒。山西省是中国粟黍农业的主要发源地。197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开始调查发掘沁水下川遗址。根据碳14测定,该遗址距今2.4万年到1.5万年之间,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极具代表性的一处遗址。遗址中发现了用于采集及加工食品的工具手斧、锛状器、琢背小刀、锯、雕刻器、刮削器、磨盘、磨锤等。人文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恩涌先生认为,手斧和锛可用于采掘;琢背小刀,在西亚用于收割野生麦类的原始工具,磨盘是加工谷类种子便于食用的原始工具。这些工具配套出现,说明我国北方已从采集根茎、果实等活动转向种子的采集,进入高级采集活动阶段。这些器物的出现,也可作为我国采集草本野生谷类种子的开始,我国农业起源的开始。

山西省是我国最早出现采集加垦殖农业的地区。1963年,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在考察时,发现了中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山西怀仁县鹅毛口遗址。在出土石器中,与狩猎有关的刮削器数量甚多,形式复杂,加上狩猎用的石球与兽骨化石,说明狩猎仍占重要地位。但是石器中,作为垦殖工具的石铲、石锄所占的比例很大,收割用的石镰也很多,加上砍伐用的石斧、砍砸器,说明农业活动的地位加强。张维黑在其《原始社会史》中,将鹅毛口遗址作为我国出现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社会经济的代表。

以上两处遗址,一个地处山西北部的森林草原地带,一个地处太行山西麓的森林草原地带,都是我国北方野生黍、粟等耐旱草本植物的主要原产地带。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

到了新石器时代,山西汾河流域与陕西的渭河最早成为我国北方的农业中心,也即粟黍农业的中心。5、从《齐民要术》看杏花村酒

(1)杏花村是国曲之本。

十种制曲方法中,至少三种以上的制曲方法来自山西。神曲中的河东神曲法;笨曲中的颐曲法、白堕曲法,都来自山西。而且这几种制曲法,都是用方形模。先将曲模放在平板上,将曲料放入模中,再由踩曲人在上面用力踩踏,踏好后脱模,曲饼就成形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都有专业性的踏曲团队,称“曲班”。今天的主流白酒,都是方形大曲,也可以称之为“国曲”。

(2)杏花村是国酒之源。

当今的国酒,就是白酒。白酒的最大特征,首先是固态发酵。而固态发酵最早来源于杏花村人发明的“甗(甑桶)”,就是可以干蒸的器皿。“穄米酎法”及“黍米酎法”,是在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杏花村人从4000年前开始,就发明了固态发酵的清酒工艺,并传给了白狄人。白狄人把发酵期延长到半年,反过来又影响了杏花村酿酒工艺。后来杏花村赖以成名的北齐“汾清酒”,与享誉1000多年的干和酒,以及当代杏花村的“汾黄酿造工艺”,都是以“穄米酎法”、“黍米酎法”为工艺基础的。

(3)杏花村是清香之祖。

最早的白酒工艺,一定是使用陶瓮发酵的,这是原生型工艺。而且,只有使用大曲、不与泥土接触的中国白酒酿造工艺,才是清香型白酒工艺。一切不使用陶器发酵的白酒工艺,都是后来者,是次生型工艺;一切发酵过程与泥土接触的中国白酒酿造工艺,都不是清香型。

(4)杏花村是文化之根。

从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瓮开始,到4000年前发明甑桶、发明固态发酵法,到1500多年前的固态发酵工艺定型,一直到今天汾酒的地缸固态发酵,6000年陶器酿造史,4000年固态发酵史,是文化之根的本质特征。放眼全世界,绝无仅有。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